王计财常年手上掌握的两件宝:一件是算盘,一件是秤。

日日算盘珠子拨的“哗啦啦”响,秤砣摆的“吱吱”叫。

人们每日扛着锄头、犁耙路过生产队办公室门口,远远就能听到王计财拨打算盘珠子的响声。他给人们算计工分、算计口粮、算计各家分红报酬,算计春天下多少种子、秋后打多少粮食,算计的如天文学家一样精确。

对于每亩玉米地春天播撒多少玉米种子,秋天能打多少玉米颗粒,误差仅在一个玉米棒子上下。

人们说“凡职业皆成性格”。时间一长他与人相处也总带着这个算盘,不过这个算盘蓦然就化为无形,藏在腹中了。

人们听不到算盘珠子响,却能感受到那只无形的手在迅速、机敏、干脆、利落地拨打着颗颗珠子,答案一会儿就会浮现在他的脸上。

那张干瘪瘦长、颧骨突兀的脸上变幻莫测的复杂表情常常会给黄岭村人心理上带来某种极度的忧虑和困惑。因而村里人给其取了个外号叫“铁算盘”。

黄岭村总共有多少亩土地?山地多少?坡地有多少?平地多少?河滩地多少?都在王计财心里装着。

哪些地适宜种玉米?哪些地适宜种谷子?哪些地适宜种豆子?都是王计财一人说了算。

春天播种时哪块地下多少种子就够了?坡地下多少?平地下多少?半坡半平地下多少?以及哪一块地秋后能打多少粮食,除了发生大的灾害外,到了秋天收割完毕每块地的收成出入仅在二市斤上下。

其准确的程度无不令黄岭村的干部社员们惊叹折服!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生产队的干部们就对这些春种秋收的粮食数字不再操心了,就听王计财的一句话。

由于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大堆的粮食收割起来堆在地里,都要过秤计算分量。那粮食堆在地里一大堆一大堆的山一样,人们习惯一大圈人围拢着猜测这每堆粮食的分量。等大家一个个都猜完之后,开始过秤计算,看看谁猜的对?

结果只有王计财一人猜的准确。

后来,这粮食无论是玉米地里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还是打谷场里堆积的谷子、豆子;人们习惯了还是先让王计财来看一眼这一堆有多少?然后再过秤计量。

人们都想亲眼见证一下王计财的这一高超本领。

往往在这时候,人们就都纷纷围拢过来等着观看奇迹的出现。

王计财走过来围着这堆粮食前后左右看看,然后就果断地亮出他目猜的数字。人们接着就开始一箩筐、一箩筐过秤,等过秤完毕,与他预先目测的数字一对,误差仅在二斤上下。

而有时竟能准确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血溅黄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ammo小说只为原作者龍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龍飛并收藏血溅黄昏最新章节第342章 尾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