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合一?怎么说”

蔡邕眼睛一亮,忙问道:

“你这三策合一,我听着就觉得好,就是不知道怎么个三策合一。”

诸葛珪笑了,道:

“那我就说说。你看,这第一策坚壁清野,实际上是取以拖待变,可为最下策。而第二策西征中原,实际上是取以攻代守,积极进取。最后这第三策,便是走为上计。那何不如融合在一起,即先出兵奉高以北诸县,在这里建立防线,阻击北面之敌。事不济在逐渐后撤到奉高,再以奉高坚守。同时再遣一只精干小队,人不需多,先在东莱摸清情况,然后再看后。”

蔡邕一拍大腿,喜悦之情露于颜表,他就知道找这诸葛珪是对的。此人果然不是寻常腐朽,是真有才质的。

然后蔡邕哪还坐得住,立马就和胡母班和诸葛珪二人道别,就去寻张冲去了。

这会张冲依然在和何夔商议着,见蔡邕进来,张冲忙迎他入座,对蔡邕,张冲一直是尊敬有加,此人有高名,尚能与民同甘;知世故,但依然能赤子之心。这样的前辈,张冲再多的尊敬都是不嫌多的。

除了本身品行高洁之外,蔡邕的才华也是冠绝天下,甚至何夔说蔡师的学识上的造诣在整个本朝近二百年的时间内,也就是班固、张衡、崔瑗能比。直把蔡邕说得是百年难遇之大才。

虽然话说得大了,但张冲觉得一点没有夸张。就他接触下来,此翁也就是在军事兵法上不通,其他的,举凡碑诔、辞章、史志等,靡不精通;还工书擅画、精于音律,兼及天文律历、阴阳谶纬术数等,无不博洽。是真正的通才,大才。

而且他这个通,不是什么浅涉,而是每一项都达到了此世最高。比如音乐,有次他去郡守府,就听到这老翁弹琴。张冲虽然不会音乐,但毕竟在后世不知道听了多少歌,好听不好听他还是能把握的,虽然听了老翁的琴,没孔老夫子那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的感慨,但当时张冲心情好了一天。

但对张冲来说,最看重蔡邕的不是什么文章、音乐,而是他对本朝人事的熟稔。这老翁他精通本朝典故,这多厉害了。

这是度满私下和张冲说的,度满这半年一直留驻在泰山,那时候听了蔡邕入幕,专门写了一封信,言及蔡邕曾经参与编修国史《汉记》。

这是本朝第一国家性的编史大业。自明帝时班固等人在兰台奉旨编修《世祖本纪》起,此后一百多年,四次增编,连编著地点都搬到南宫东观。而在本代,就是蔡邕和当时的名儒马日磾、杨彪、卢植、韩说一起增补的。可以说,在此代人物中没有几个比蔡邕更懂本朝典故历史了。

这项才能对张冲来说可谓重中之重,他虽然对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犁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ammo小说只为原作者请叫我陈总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请叫我陈总长并收藏犁汉最新章节第七百一十九章:落壁